
平陵街道竹龍村甘蔗種植基地里,甘蔗稈壯節長。本組圖片 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融心 攝

龍潭鎮禾倉村對連片撂荒地開展高標準、規模化復墾,種植高產優質水稻。

龍田鎮鄔村村民在打理菜地。

平陵街道竹龍村甘蔗種植戶正在檢查甘蔗生長情況。
秋冬時節的龍門鄉村,田疇沃野間盡是豐收圖景:龍潭鎮的稻田金黃飽滿,收割機穿梭作業;龍田鎮的芥菜整齊鋪展,綠意盎然;平陵街道的甘蔗稈壯節長,茄子掛滿枝頭。在推進“百千萬工程”中,龍門縣聚焦撂荒地治理關鍵環節,通過創新機制、引入主體、科技賦能等多元舉措,喚醒“沉睡”的土地資源,讓昔日荒田變身“致富田”,既筑牢糧食安全根基,又壯大村集體經濟,讓村民在“家門口”實現增收致富。
龍潭鎮
村民既能收地租,又能在“家門口”務工
走進龍潭鎮禾倉村的水稻種植基地,連片稻田隨風起伏,沉甸甸的稻穗預示著好收成。“以前這些地零散閑置,雜草叢生,現在整合起來種上優質水稻,不僅好看還能賺錢。”村民看著忙碌的收割機,臉上滿是笑容。
為破解土地閑置難題,禾倉村依托龍潭鎮推行的“村兩委+專業化服務組織+農戶”聯動機制,將零星分布、疏于管理的閑置地塊,逐步改造為集中連片、設施完善的優質耕地。通過引進農業企業,對160畝集中連片撂荒地開展高標準、規模化復墾,全部種植高產優質水稻。同時,采用機械化平整土地、無人機撒播等現代化耕作方式,大幅減少人力投入,提升種植效率。目前,這片復墾地水稻長勢良好,預計今年晚造畝產可達600斤左右。
“村民既能拿土地流轉租金,又能在‘家門口’務工,真正實現‘一塊土地,多份收益’。”龍潭鎮禾倉村黨總支副書記譚成龍介紹,該優質水稻種植項目通過企業化運營,每年為村集體增加2萬余元收入,同時按每畝350元標準向村民支付土地流轉費。項目高峰期每日可吸納本地閑置勞動力20至30人次,有效拓寬村民增收渠道。
截至目前,禾倉村已累計復墾撂荒地300余畝,除水稻外,還規模種植紅薯、玉米等經濟作物,形成多元種植、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,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積蓄充足動力。
龍田鎮
復墾地高效輪作,一地多收
龍田鎮鄔村村的復墾田野上,百畝芥菜沿田壟整齊鋪展,翠綠的菜葉在陽光下格外鮮亮,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。“這片地是國慶節前后種的芥菜,預計畝產7000斤,總產值28萬元。”蔬菜種植戶鄔灶林笑著說,采收完芥菜后將輪種下一季蔬菜,實現“一地多收”。
據介紹,這片種植基地總面積約150畝,其中100畝種植芥菜,50畝計劃種植梅菜,梅菜畝產約9000斤。通過高效輪作模式,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,既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,又讓農民收入持續增加,為撂荒地長效煥活提供了可行路徑。
近年來,為有效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,鄔村村從喚醒“沉睡”撂荒地入手,積極探索“整村打包流轉”模式,對村內零散、連片的閑置地塊統一規劃、集中整合,整體流轉給農業企業或種糧大戶,實行規模化、機械化經營。這一舉措不僅降低了土地碎片化帶來的流轉與管護成本,更有效破解了“有地無人種、有人無田耕”的結構性矛盾,成功將閑置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。
“截至目前,全村已復墾撂荒地250余畝,其中70余畝種水稻,180余畝種蔬菜,預計為農戶增收40多萬元。”鄔村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鄔寶華介紹,村里因地制宜發展絲苗米、蔬菜等特色產業,形成良好示范效應。鄔村村注重政策引導與農戶權益保障,通過規范土地流轉合同、聯系農業專家提供技術指導等措施,確保復墾工作順利推進,同時解決本村閑置勞動力就業問題,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。
平陵街道
科技來幫忙,“瘦田”成“肥田”
平陵街道竹龍村136畝甘蔗種植基地里,黑皮、黃皮甘蔗稈壯節長,預計畝產9至10噸,畝產值約1.6萬元;山下村的復墾地上,60畝茄子枝葉繁茂,紫紅飽滿的果實掛滿枝頭,畝產預計4000斤,產品暢銷外地。昔日雜草叢生的撂荒地,如今已蛻變為“畝畝有收益、季季有產出”的特色產業田,串聯起一條從土地到市場的富民產業鏈。
平陵街道走出一條“撂荒地整治+特色種植+產業鏈延伸”的鄉村振興之路。針對土地碎片化、流轉難等問題,街道積極推廣多元合作模式,將分散在農戶手中的閑置土地集中流轉至村集體或農業企業,實現規模化整合、專業化經營。竹龍村累計復墾撂荒地1200余畝,通過引入種植大戶和先進技術,發展甘蔗、辣椒、香蕉、水稻等多元作物;山下村聯合惠州塔牌礦業有限公司,對180畝集中連片撂荒地實施統一復墾,在香芋、南瓜輪作基礎上,優化種植玉米、冬瓜、茄子等作物,讓土地資源實現“一地多收”。
科技賦能為產業發展注入持久動力。當地種植戶全面推廣滴灌技術和精準水肥管理,既減少資源浪費,又有效提升作物品質與產量;推行水稻—甘蔗輪作模式,實現用地與養地相結合,持續優化土壤結構,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。同時,機械化耕作、智慧灌溉等現代化管理技術的應用,大幅降低人力成本,提高生產效率,讓昔日“瘦田”變成“肥田”,讓“靠天吃飯”變成“科技種田”。
漸入佳境
支撐主導產業,“沉睡地”變“致富田”
撂荒地的成功盤活,是龍門縣各鄉鎮因地制宜推進“百千萬工程”的生動實踐。龍潭鎮以荒地盤活為抓手,穩步推進土地增效、農民增收,2024年完成撂荒地復墾1296畝,2025年實現復耕復種496畝,各項工作正按計劃穩步實施。
“我們將積極鼓勵土地流轉,引導流轉土地支撐主導產業發展,培育龍頭企業、農民合作社、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,壯大村集體經濟。”龍潭鎮農業農村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,針對外出務工和無力耕種的農戶,將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其組建的土地代耕合作組織,在保留原承包關系不變的前提下,根據實際情況選擇“農戶委托代耕”“集體代耕”等模式恢復生產,拓展撂荒地復耕渠道,鞏固復耕成果。
龍田鎮的撂荒地治理工作同樣有序推進,2024年完成撂荒地復墾約1100畝,2025年計劃復墾622畝,截至目前已完成復耕復種近430畝。“我們正全面排查摸清撂荒地底數,建立詳細臺賬,因地制宜制定復耕復種方案。”龍田鎮農業農村辦公室主任劉越介紹,鎮里定期聯系廣東省農科院、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提供技術支持,全力以赴讓撂荒地重新煥發生機。
在平陵街道,土地盤活不僅帶來產業興旺,更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。竹龍村土地流轉金每畝達750元,山下村按每畝600元標準支付流轉費,部分資金納入村集體經濟,為村級公益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。據了解,2024年完成撂荒地復耕復種1001畝,2025年已完成251畝,61畝正在推進中,2026年擬再推進180畝。
如今的龍門鄉村,一塊塊撂荒地煥發新生機,一片片沃野田疇孕育新希望。龍門縣將持續以“百千萬工程”為引領,不斷深化撂荒地治理舉措,持續激活鄉村土地資源潛力,讓更多“沉睡”的土地變成“致富田”,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。
記者觀察
盤活土地拓寬鄉村振興路
龍門鄉村的田間地頭,最動人的莫過于昔日撂荒地的華麗蛻變:雜草叢生的閑置地塊,如今成了金黃稻田、翠綠菜園、茂盛蔗林,更成了村民的“致富田”“幸福田”。這場熱火朝天的土地“喚醒行動”,正是龍門縣推進“百千萬工程”的生動注腳。
“機制創新”是撂荒地煥活的核心密碼。從龍潭鎮“村兩委+專業化服務組織+農戶”的聯動模式,到龍田鎮“整村打包流轉”的探索實踐,再到平陵街道“撂荒地整治+特色種植+產業鏈延伸”的發展路徑,龍門縣立足鄉村實際、因地制宜,找對了激活土地活力的“金鑰匙”。科技賦能讓耕作更高效,多元合作讓收益更可觀,村民們既能拿租金又能掙薪金,村集體經濟也在土地盤活中不斷壯大。
土地是鄉村的根脈,更是農民的生計所系。龍門縣的實踐證明,只要找準路子、用對方法,“沉睡”的撂荒地就能變成鄉村振興的“潛力股”。期待更多鄉村能盤活閑置資源,讓每一寸土地都發揮最大價值,讓產業興旺的圖景在沃野田疇間持續鋪展。
本組文字 記者黃宇翔